高位推动、上下联动,解决区域之间、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的问题
改变过去区域、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的做法,严格落实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”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。市委书记、市长挂帅,市政府成立水污染治理指挥部,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,建立“1+8+ 12”组织架构(1个指挥部办公室,8个专项工作组,12家责任单位)。二是严格实施考核问责机制。市、区人大政协重点监督,水务、生态环境部门与市委、市政府督查室开展“2+2”联合督查,纪检监察、组织部门把治水“战场”作为干部“考场”“实训场”,近年来提拔、重用、问责一批治水干部,锻造出一支政治强、本领高、作风硬、敢担当的治水“铁军”。三是建立全民参与机制。在全国首创志愿者河长学院和“民间河长”护水新模式,成立规模宏大的护河队伍。推进治水宣传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家庭,努力让每个人成为水环境的保护者、建设者、受益者。
全流域治理、大兵团作战,解决“分段分片、割裂治水”的问题
遵循治水客观规律,打破以往“分级分片、分段治理”的做法,达到系统治理的效果。一是创新推行全流域治理、大兵团作战模式。发挥央企等大型企业的人力和技术优势,形成“大兵团作战、全流域治理”新模式,推动治水项目质量、效率大提升。二是创新流域治理管理新体制新机制。首创成立茅洲河等4个流域管理中心,加强统筹协调、指导监督和联合调度,破解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划、不同层级、不同单位之间职责不清、调度不畅、多头管理等问题。三是创新“全要素管理”“供排水一体化管理”模式。创新全要素治理与管控模式,最大程度发挥水务设施的系统效能。试点推行水务事务一体化管理改革,在光明区引入一个国有水务公司,全面承担“厂、网、河、站、池、库、源”等水务事务运营管理,大大提升了水务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。
补齐历史欠账,解决水环境基础设施不配套问题
推行全市域雨污分流,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。一是坚持寻根溯源、正本清源。全面补齐污水管网历史欠账,将雨污分流管网延伸到每栋每户,实现污水源头收集。大力攻坚暗涵整治,采取“清淤、开孔截污、排口溯源、正本清源”四步法,使皇岗河等一批多年恶臭难闻的暗涵转变为清水通道。二是坚持提标拓能、活水提质。开展水质净化厂提标拓能,推动处理能力和出水水质“双提升”,推进污水回用,利用再生水资源、水库等,对132个水体进行生态补水,让一条条枯河重新焕发碧水长流的生机。
全链条、全覆盖、精细化管理,解决管养不到位、管理粗放问题
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,切实把每个排水设施、每条河道、每个涉水污染源管好、管到位。一是创新推行全市域排水管理进小区。推动各区成立专业排水公司,全面接管建筑小区内部排水设施,实现从排水户到市政排水管渠、再到水质净化厂的排水管网全链条、全覆盖、一体化、精细化管养,二是创新推行物业管理进河道。借鉴物业管理理念,把河道当成家园守护。建立视频监控、水质监测微站、河道巡查人员为主体的河流水质科技管控体系。三是创新涉水面源污染分类治理机制。将涉水面源污染分类制定整治标准规范,全面规范排水行为。
运用法制、行政、科技、市场等手段,解决治理手段单一的问题
一是健全法规制度。运用特区立法权优势,修订《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》《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》等法律法规,为治水攻坚提供有力法制保障。二是坚持铁腕执法。开展“利剑”系列环境执法行动,近3年累计查处环境违法违规案件7576宗、罚款7.04亿元,执法力度居全国前列。大力整治“散乱污”企业1.47万家。三是坚持优化服务。开通治水项目绿色审批通道,采取简化立项、并联审批、限时审批等方式,大幅压缩审批时间。四是坚持市场开放。全面推进公平、公正、透明的招标制度改革,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水质净化厂等治污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一大批企业扎根深圳创业兴业。五是坚持技术创新。因地制宜打造新时代治水“深圳标准”,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,积极推广应用RPIR快速生化污水处理、非开挖管道修复、暗涵排口溯源等国内外先进技术,使深圳成为先进治水技术应用的“博览馆”“竞技场”。
(孟继刚)